04-14
2017
3月31日,由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柏林艺术馆主办的“不拘一格——潘柏林师徒作品展”在289艺术PARK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开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垂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市文联副主席潘柏林,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广东省陶瓷协会会长陈环,广东省收藏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史馆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黎展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梅文鼎、张民辉、封伟民等多位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家、收藏家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览是岭南非遗艺术馆举办的首个“非遗大师群落展”。展览通过潘柏林师徒精湛的石湾陶瓷精品,展现其“不拘一格、寓意深远、生动传神”的艺术精神。开幕式上,潘柏林将其代表作《回娘家》《喜临门》《恩爱夫妻》《洞房花烛夜》捐赠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永久收藏。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30日。
“潘柏林能聚集这么多的徒弟共同举办师徒展,十分难得。我希望这股凝聚力能一直传承下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观展后感叹道。在展览开幕后的座谈会上,潘柏林师徒与专家学者就石湾陶瓷传承与创新等问题各抒己见。据悉,潘柏林年内将赴北京中国美术馆办展。
经验
“择贤传道”为石湾陶艺注入新活力
本次展览共展出潘柏林及其32位徒弟的66件代表作。尽管名为“师徒作品展”,观众却很难从这些作品中找到艺术特征的雷同。它们题材各异,风格不一:潘柏林《曹操观沧海》的霸气、霍冠华《鹰扬天际》的奇崛、封伟民《风调雨顺》的温雅、杨英才《摇篮》的禅机……作品面貌多元,却又和谐统一,共同组成当代石湾陶艺一幅“不拘一格”的全景图。
有趣的是,本次展览的主角潘柏林并非出身陶艺世家,也未曾拜师学艺。他广采博收,艺师百家,自成一格。为了学习陶艺,潘柏林常常到商场里观摩刘传、刘泽棉等陶塑大师作品,美陶厂售卖的库存样品也是他的研究对象。“我没有一个专门教我的老师,但其实遍地都是我的老师,只要用心观察,哪里都可以学到东西。”他说。
“不拘一格”是潘柏林陶艺创作的格言。工艺上,潘柏林大胆尝试使用真泥布代替手工塑服饰的新工艺;题材上,他以市井风情为特色,打破了石湾一贯以仙、家、道、佛为主的创作格调,用艺术表现老百姓的寻常故事,开辟出一条以传统民俗和日常生活为主要灵感来源的现代陶塑新路线。
潘柏林不仅个人创作“不拘一格”,他的授徒模式同样不受传统所囿。石湾艺人过去惯于“父传子,兄教弟”的家族传承。潘柏林却摒除“家传技艺”的门户之见,择贤传道,有教无类。他广收学生传授陶艺,先后共带徒30多人。潘柏林告诉记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他就会让学生做什么:“我会训练他们的基础功底与观察能力,但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创作思路全靠学生自己。”
如今,潘柏林的学生早已学有所成,成为石湾陶艺界一支迅速崛起的生力军。其中,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3人,省级荣誉称号6人,市级荣誉称号6人。封伟民、霍冠华、杨英才、冯志伟、冯祖辉、陈沛津、梁惠芳、周永锵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封伟民、霍冠华同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艺术上却各擅胜场:封伟民以陶塑为中国文化名人“立传”,以文化滋养石湾陶艺,又以石湾陶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而霍冠华则以动物为创作对象,尤擅陶塑雄鹰,获得石湾新一代“鹰王”的美誉。
潘柏林的徒弟也不限于岭南一地,已形成“桃李满天下”的格局。徒弟杨英才生于钧瓷圣地河南禹县。他大胆植入现代元素,吸收钧窑和柴窑的精髓,重新构建“石湾陶艺”的美学思维,获得“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的称号。
“一个好师父的胸怀,就是让他的弟子能够在宽阔的空间里,不断成长。”在杨英才的眼中,潘柏林爱才,懂艺术,坚守传统文化。封伟民则表示,潘柏林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灌注在作品之中的激情,都对自己的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群学生都很争气。”谈及自己学生的成绩,潘柏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认为,学生不一定都要“成家”,却必须“善良”;因为这是石湾陶艺的必备元素。
启示
“传承的最好方法是再创造”
石湾陶艺是岭南的艺术瑰宝。这些年来,随着潘柏林师徒等新一代陶艺家的成长,新颖的陶艺风格不断涌现:石湾陶艺摆脱了过去“石湾公仔”难登大雅之堂的形象,受到藏家的认可。
是什么促成石湾陶艺的“华丽转身”?个中原因显得耐人寻味。广东省收藏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史馆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黎展华分析,过去,许多艺人只是将“石湾公仔”视为一种“商品”,潘柏林师徒却将石湾陶艺当做“艺术品”来经营,从5000年传统文化内涵中汲取养分,因而造就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精品。
“传承石湾陶艺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是创新,是再创造。”在展览开幕当天的座谈会上,潘柏林如此分享自己的心得。这一观点也赢得在座不少专家学者、工艺大师的认同。“石湾陶艺在过去千年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不断融入各种新的内容、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认为,潘柏林师徒的创新精神,恰恰继承传统石湾陶艺的精髓。
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近日共同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期提高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当代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裴继刚指出,潘柏林师徒的创作道路,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不可多得的案例。
裴继刚认为,潘柏林讲求创新,却没有脱离传统。相反,他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题材,本次开幕式上捐赠的《回娘家》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创新不能盲目地否定我们的传统。这样会导致失去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掌握它的规律,从而根据现在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来进行再创造。这是我们从潘柏林师徒作品中得到的启示。”
“石湾陶艺从来都不缺创新,我们缺的是推广。”潘柏林强调,石湾艺人应当重振“文化自信”,具备宽广的胸怀。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潘珏
(原标题:潘柏林师徒开创现代陶塑新路线)